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如果公司设置专门的专利部门,与研发部门、法务部门平行,那就说明公司对于专利的重视程度极高,也可以反过来说,专利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往往直接汇报对象是老板或者负责研发的副总。专利部门作为独立二级部门,一般主要负责专利创意提案的挖掘布局、项目立项风险防范、竞争对手专利监测及预警、知识产权诉讼等,让专利深度发挥作用,为企业商业竞争提供最大帮助。
专利工作归属于法务部门管理,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法务部门相对规模会较大,内部有多位法务人员,分别负责投融资、合同审核、劳动纠纷、知识产权等,法务管理模式下的专利工作相对关注流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更侧重于专利风险防控。
专利工作归属于研发部门管理,一般来说,研发总监会要求专利专员更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技术研发提供专利文献检索支持以及项目立项风险判断;当然对于专利申请目标,研发部门也会给予更大帮助。研发管理模式下的专利工作相对关注技术查新检索,更侧重于专利对于研发的支持作用。
有些公司正在发展过程中,专利作用还未体现,一般会由行政、人事、财务、科技项目等部门兼职管理,主要依托外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内部人员主要起对接协调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专利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其在公司内部的地位也相对越高,发挥的作用也会越强,工作也会做得更专业。
经常听到企业专利工作者在各种场合抱怨:老板不重视专利工作,专利工作得不到其他部门的理解与配合,给其他部门设置的专利提案目标没人当回事,工作很难开展,我们认为企业专利工作有这三种认知阶段:
非科技型公司,它申请专利用来干嘛呢?专利的本质属性是技术的排他权,公司又不搞技术开发应用,做做贸易电商之类的,申请专利的必要性不大,就算申请了一些专利,无非是用来宣传一下公司有研发能力,为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打下基础。专利的作用这么边缘,确实没啥必要去重视专利工作。
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最重要的是研发出性价比高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这时候市场销售、技术研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专利确实是活下来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当然如果是富二代创业,不差钱的,不在此列。笔者之前就遇到过一个科技公司,公司还没有成立,就规划布局了一批国际专利申请及国际商标申请,后来才知道,公司由多个方设立,上来就是瞄准五年后上市目标来规划布局的。这些都不是正常意义的初创科技公司。
很多科技型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迫于行业激烈的竞争格局以及各种资质荣誉等的诉求,往往会比较重视专利工作,一方面需要将研发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加强创新技术的保护,避免被员工离职带走,或者被竞争对手模仿抄袭;另一方面,这些专利可以带来显性价值:申请各种政府科技政策以及人才政策、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研发实力展示等。
头部科技企业,往往高处不胜寒,竞争如此激烈,同行虎视眈眈,内部躁动不止;能否永葆活力,基业长青,需要企业始终常怀忧患意识,并能够不断稳固自己的优势地位,专利就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两个需求:一方面激励员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专利积累;另一方面通过专利形成技术壁垒,提高后来者的挑战难度,同时还能作为公司的技术资产,扩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专利工作者(以下简称IPer)最直接关联工作绩效的一个指标就是专利提案数量或者专利申请量,但IPer并不生产专利,IPer只是专利的搬运工,IPer需要研发技术人员提供专利创意提案,然后进行检索查新筛选出有价值的专利提案,再交由专利事务所进行撰写并提交申请。这个专利产出流程可以看出,研发技术人员才是专利产出的源头,没有他们的配合,专利提案数量指标根本就没法完成。
很多IPer为了完成专利提案数量指标,只能想尽各种办法与研发技术人员搞好关系,平时给点小恩小惠,帮忙分担点工作,敬烟递糖,希望研发兄弟们到时候也给自己帮帮忙。但这种完全依托个人人际关系能力的工作方式很难持久,并且也会做得很累。
(1)企业专利工作是公司行为,是为公司争取利益,应当在入职时就跟老板讲清楚说明白,研发部门应当给予专利工作最大支持,这是研发部门的分内之事。
(2)拿到老板的这个尚方宝剑还不算完,毕竟老板可能今天说了,明天就忘了,还需要公司制度配套:为研发人员制定专利提案数量的KPI指标;对专利提案最终递交专利申请并授权的给予物质奖励,胡萝卜+大棒的组合拳,才能真正保证研发部门始终积极配合,结成友好兄弟同盟。
随着专利意识的提升,以及国内技术创新能力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公司会聘请专职专利工作者来负责企业内部的专利工作,但我们跟很多专利工作者沟通中,发现他们主要负责内容有很大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工作内容:
非常可惜,如果企业专利工作者在企业内部主要做以上三种事务,我会觉得你的工作内容配不上企业专利工作者这个岗位,毕竟专利撰写已经由专门的社会分工—专利代理师来处理了,有些企业老板说,找的几个专利代理师能力都不行,不能真正理解企业的技术,写得专利驴唇不对马嘴,还不如自己招两个专利代理师来自己撰写呢,一方面写点专利,一方面还可以干点其他杂活。中国有两千多家专利代理事务所,头部的专利事务所有非常多的资深专利代理师,更多时候,不是专利代理师写不好你们家的专利技术,而是企业不愿意花高价请更好的专利代理师,他们往往要求在一定的价格标准下要求专利代理师完成更高要求的专利工作,企业不是内行,自然很难找到性价比高的专利代理师。
其次,专利流程对接管理,完全就可以由行政人员来负责处理,根本没有必要招聘专职专利工作者来处理;同理,专利项目申报其实也不需要专利工作者来处理,一方面有已经社会分工形成的科技项目申报公司,另一方面,公司财务或者行政人员也可以学习申报。
能够将这些工作内容做好,一方面企业真正把专利工作做到了实处,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另一方面,企业IPer也会感受到自己的职业价值,才能真正让专利发挥作用,把专利工作做好。
很多企业专利工作者抱怨,公司也给研发技术人员设置有KPI指标与专利申请奖励,但是研发部门就是搞不出什么像样的专利提案,这个问题怎么解?
将公司主要技术或产品进行国内外专利检索查新,列出产品或技术的技术路线图,梳理出重要专利清单,并对应地进行技术功效图分解,做出技术标签,便于所有研发人员快速了解现有技术的现状。
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购买专题专利数据库,将技术标引工作在专利数据库中完成,并统一技术标引规则,不断的持续进行技术标引工作;并定期对所有研发人员进行行业专利地图的解读与分享。
收集行业头部公司尤其是研发实力较强的竞争对手的最新专利申请内容,安排专人进行解读并定期进行分享。
在研发技术会议上,每次向研发总监请求半小时的专利时间,将整理好的近期竞争对手的主要专利以及行业重要专利进行解读分享,很多研发人员会受到启发,并能够现场提出各种不同的提案思路。
我们都知道,研发部门的专利提案并不是无缘无故冒出来的,一般都来源于这几个方面:
研发人员没有受过专利专门训练,研发工作也会非常忙,每个人的技术储备以及对现有专利技术的认知也高低不同,所以大多数时候,研发人员会没有信心提出符合要求的专利提案。我们需要打破他们心里的魔障,不断的量化出他们专利提案的标准,才能激发大家的提案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