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识金石Family专注为私募管理人服务,除帮助私募管理人高效完成公司注册、管理人登记、基金备案、会员申请等基础服务外,更能从业务角度出发为其进行产品架构设计、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等一体化服务,同时是FOF/MOM专业的管理机构,为银行等资金方筛选优秀的管理人。
醒了,掏出手机看一下比特币的价格,没啥动静,懒洋洋爬起来,打开手机里的听书软件,一边听着讯飞语音里传出毫无感情语气的朗读声,一边洗脸刷牙,然后蹲一啪,我是没时间专门看书的,但我每年利用这种碎片时间听书大概能听将近千万字。
坐到电脑前,这个时候商品期货已经开始交易,我们公司以前有期货自动交易程序,但是干了一年下来商品期货只赚了点钱,唯一赚过大钱的股指期货被了,所以这一块暂时荒废,我只是顺带看了眼焦炭、焦煤价格,毕竟和A股的煤炭板块直接有关系。
打开东方财富、新浪看一眼有没有半夜突发的新闻,其实我睡的很晚,基本上没有新闻比我更晚,主要目的是看一下美帝那边有没有什么幺蛾子。
开始集合竞价,很多人都问过我,集合竞价能看出主力资金的意图吗?我不知道业内有没有别的能人,反正我是看不出来的。有的时候集合竞价会先打出一个涨停价,然后在9:20之前突然撤单,玩这种猥琐伎俩的也就骗骗小散,万一突然停电自己就懵逼了,A股以前就有过玩火把自己玩死的。
去年股灾时每天开盘前5分钟经常能捡到一些非理性的恐慌盘,其中包括一些白送你钱的分级基金割肉盘,但那都是遥远的过去了,遥远的我记忆都有些模糊...
我去看了一下定增基金的持仓股,半死不活,我给它们编了一条自制K线,名字叫垃圾兄弟。去看了一下ST组合持仓股,每天都在涨,我给它们也编了一条K线,名字叫拉风兄弟。剩下的股普遍都是-1%到1%区间。
冰箱里翻点面包出来吃,很多人看K线分钟不看都受不了,我作为从业人员反倒不会每天盯着看,我早已经过了手痒的阶段,基本上隔一会看一下就行了。
去集思录看看,最近罕见的分成两派在撕逼,分别是150023和150022,一边觉得我拿着A类收你利息吸你血,我牛逼,一边觉得我拿着B类即将大涨,你特么给我等着,两边都有些搓火,讨论虽然激烈但没啥技术含量,都是在各自前提下自说自话。其实大盘涨了大家都爽,不涨的话都回家搓泥丸去。
休盘,啥操作也没干,手机闹钟突然响了,我设定的,每天提醒我要记得申购新股。马上登陆几个基金账户,一一申购了,其实对于上亿的账户来说,就算你中了一签新股也没几个钱,但苍蝇腿也是肉啊。今年到目前为止每个账户平均中3签新股,人品正常发挥。
家里吃饭,有时是年糕,有时是眉州的辣香肠,都是我的最爱,吃1000次都不会腻。吃完了陪傻儿子玩会,我一天能陪他的时间其实也不多。
掏出手机叫滴滴,自从合并了uber后就没有优惠了,但北京最近空气太差,我骑自行车这一路过去只要30-40分钟,但可能因此短命3个小时。
车到,上之,司机抱怨开滴滴越来越不挣钱,我一问一个月收入6-7千,这还不包含车的养护损耗,的确有些惨。掏出手机,路上听书。
到公司,坐电脑前看开盘,有时会晚到一会,但其实也没什么卵用,因为屏幕上的价格依然是波澜不惊。昨天倒是有两只股冲高,我随手做了两笔波段,但今天的确没啥可折腾的。
认识了一个在t+0工厂工作的交易员,相约收盘后电话聊聊。盘面依然波澜不惊。
把账户里所有的闲钱都买成货基,然后收工。我一年下来大概只有2-3天忘了买货基理财,虽然都是些屁钱,但本着客户的利益我还是会坚持做的。临收盘的时候问了一下合伙人,阿尔法基金已经跑赢中证500指数11%了,成立时间5个月。
和t+0交易员打电话聊天,说实话我原先也不太了解那个领域,听完以后还是很有收获,但根据我今天听到的内容,这一行绝对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只是去年波动大的时候不错,这半年也很苦,收入暴跌,员工离职潮。
和同事聊了一下关于香港保险的话题,最近还在看邮箱,上周的投稿的确太多,我时间有限,只能慢慢看慢慢回。
吃完饭要躺沙发上玩会手机,《植物大战僵尸2》,劳逸结合,虽然我今天也没劳啥。
开始进书房,翻阅各类证券资讯,要看的有东财、巨潮、新浪、腾讯、网易、集思录,最近我也开始看雪球和淘股吧了。然后会翻出ifind软件看看数据,结果和今天的大盘一样,波澜不惊。
然后敲字敲了40分钟,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了。需要说明的是,仅描写我个人生活状态,不代表整个私募基金行业,这个其实和管理策略有关,也有同行每天频繁交易的,可能会比我的经历刺激的多。
无论是基本面派,技术派,量化派还是程序派,你切入这个市场的角度都是非常狭窄的,谁也不能看懂任何的行情,任何的波动以及任何的突发事情,这时候你的投研就变成了一个间歇性的事情,所谓万物皆有周期。你想想一下,需要你在你的本身投研上把自身周期匹配到所谓适合你的那段行情周期里,这种事情难不难?90%者搞不懂也做不到这个问题。反正以我所见,除了那些炒单派(但他们自身的周期非常短以至于让你觉得他会持续性非常强),那些不会休息,一年到晚奋战,不知道自己能力范围有所取舍的私募,没啥好结果。记住一句话,只要你一休息,作为私募就根本丧失了收入来源,但前期又是不得不休息。2.募集方面
你要知道二级市场的子弹是以自然年为单位的,一级市场可能会3+1甚至5+1。这就注定了二级市场必须每年的春节前元旦前交出自己的成绩单。根本没有那些放你那里几百万嘴上无比信任你说能做多少都满意的客户,只要成绩不理想,赎回或者找机会赎回。要知道很少有私募是就靠第一只产品一战成名的,那就需要你再次募集产品,这个难度你想一想。就算你父母支持你个大几百万让你玩,回头一看房价,他们心里都想把钱收回来买房子你信不信。募集的持续性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这里面不单单需要业绩,我见过很多一年到头翻个倍的阳光私募,结果规模也没上来。你要问我为什么,因为募集能力也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产品做好钱就来了。和通道的配合,信任,利益分配,怎么做路演,怎么寻找好的募集伙伴,怎么吸引人和渠道,以及比赛等等等等,这就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工作,我认为根本不亚于投研工作。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你要不信的话,你就捡一个去年私募排名前三的产品,你去卖卖试试。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对不对?3.经营方面
可以说,懂一些经营知识的私募创始人,就可以把以上俩点逐渐的加强起来,加分不少。管理团队,发挥每个人的价值和优势,真的可以做到持续的投研以及持续的募集。但是要懂得经营也是一个战术性和战略性都要求非常高的事情,这里面不亚于任何一个行业的难度甚至更高。说俩点,第一私募的现金流比较差,除非你有大量的自营资金以及短期代客理财,否则等产品的话,一年见一回钱是很正常的(没准还见不到),其二由于私募特性,不像其他行业有一个估值的概念,也见不到有哪些机构于二级对冲基金。所以说经营的持续性确实也是很难的。其他的不说了,反正我经历过手底下一群无比热爱这个行业,无比认真和执着,能力也不错的人但就是创造不了收益的那段黑暗时光,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来的,应该就是抗吧我说下我的做法:1. 做三个市场,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A股,商品和美股。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这样保证每年大概率都能捕捉一部分行情。2. 募集能力,前期纯靠合伙人即股东顶上,之后使劲做产品,做代客(没办法),做渠道。现在感觉收网就比较有效果了。3. 经营上我本身有一些能力和想法,所以不算吃力。现在就是把团队分开,单独成本核算,好的小团队加投入加资金,差的团队减投入减资金,实现内部的一个良性竞争和优胜略汰。
本人运营的是一家小规模的二级市场私募基金,主做和期货。规模小亿,人员10多个,公司成立6年了,登记备案2年。仍然是1万8千个茫茫私募中的一员,不过越做越有信心。我说下我的心路历程,不做指导也不做建议,仅供参考。可能我的回答更适合:做二级市场的私募草根派相关人士
首先抛出结论:你的私募产品应该属于标准类产品(就是固定收益型的),而且是一级市场,对象必须是合格者。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走批发渠道。也就是走所谓的三方,管老板要前端费用。零售的话,看自己能耐了。不过写到这里我发现和问题有点远,因为你是一级我是二级,你是上班我是创业,你是标准我是非标,你考虑后期我考虑全期。不过起早了也睡不着(雾霾太大),那就接着写,没准能给其他伙伴带来帮助。确实我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二级市场的从业人员来说,客户准确的讲应该是个锦上添花的上层建筑,不作为底层基础。我所理解的客户准确的说为是人,这里面涵盖了你自己(最重要),你的股东,合作伙伴,支持的亲朋好友,个人客户,渠道资方,FOF等。我把我的公司针对人这个角度,阶段分为2部分,即原始积累阶段和发展红利阶段。第一个阶段:原始积累阶段
这个时候的我(代指广大私募)没名气,没渠道,也没有充足的财力去撬动这个市场。而仅有的是身边的几个非常信任的合伙人,自己对于自身的信心。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冲过去就是另一片天地,冲不过去就碌碌无为,甚至死掉。我是这样思考的:主思想:以外制内。不论自己多小,多一些外部思维意识,吸取资源,绝对有助于自己更好的。自身:关键中的关键。你做这事所有的底气,就是来自于你自身的账户表现,起码上百万起步,当然大几十也没问题。不说这部分,只说偏市场化思维,你自己弱,你带来的气场就弱,没人愿意帮你。你自己有信心,你的状态就不一样,积极向上的做事,搞研究,谈合作。要知道资管市场里,你想要四两拨千斤,这就是那个四两。
合伙股东:非常关键。说句实话靠缘分了,无非资源型和技术型。因为我发现做这事之中肯定有一段真空期,反正就是需要合伙人再一起出资度过。我的真空期出现在我正规化运作后的一段时间里。这是我最感恩他们的地方,一定要做好。
初发产品:这个一定要尽早,单账户相比一个阳光产品,还是差点意思。阳光产品找个券商和期货公司,很好发。初期可能会结构化,就是配置一点优先级(现在应该不行了)。管理型也好,规模的话能多少就多少,我知道的俩三百的也可以发,但托管费通道费什么的占比就比较高了,别心疼,万事开头难。这个就是我说的我的那个真空期,因为你第一次把账户里那些随用随取的钱一下封闭了1年,有点小心塞。但我觉得很值,阳光产品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可以公示净值啦,提高说服力拉,可以向券商他们借借投研啦(很重要),可以熟悉通道那边的业务啦,可以走一遍合规手续啦,可以保壳拉等等。我没猜错的话,大部分私募的第一个产品,都是自己的钱,至少自己得认购一份,给大家做个表率。尽管现在发个产品很简单,也是那1万多家私募中的一份子,但你想想至少超过那数以几十万计的代客理财团队了吧(尽管自己也是哈哈),心中小激动吧?渠道资源:券商和期货公司会时不时的给你们介绍一些客户的,一方面合作利益上他们也希望客户能长久稳定(毕竟客户不会做或者经常亏损),另一方面就是防火墙问题,他们自己做风险有时会比较大。而且部分客户有时一开始就想去选择一些中小型的投顾。无论是代客,还是产品。这应该是咱们第一次正式的对外路演,所以呢,买身好西装,换个好发型,把乱七八糟的PPT整理下,去勇敢的踏出这一步吧。切记不要忽悠,有一说一。赔就是赔,赚就是赚。有时候我都认为客户对于策略,风控等事情就是问问,这样的事情百家争鸣,谁也难能一枝独秀,有点看个人喜好的性质。甚至我都怀疑不怎么看业绩曲线的,可能一个诚实有干劲的小投顾,更比那些大牛的老油条要好。话说回来,该是你的跑不了,不该是你的你跪舔也没用,不卑不亢是投顾准则(我自己发明的)
资方资源:我现在的感觉就是资方的资金很多,很有市场。你听过的一些FOF子基金投顾,中小型私募的孵化计划,比赛打榜的资金操作权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真的挺多的,多关注吧,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的是需要重新开户和发产品的,量力而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资方我觉得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实质做的就是配资的事情,擦亮眼睛多问问。我就拉到好几笔,这里面就是越做越顺手,同时也能发现很多自身比如策略说明,风控说明的问题。
输出内容:多写一写没坏处,研报,周评,观点什么的,其实也没多少人看,关键是互动,交流,学习和自身的提高。没有口出莲花的本事,那就踏踏实实做个文案工作者吧。微信公众号是个很好的方式,至少让人跟踪起来很方便,我就有客户在微信里跟踪和发现我们并实际认购产品的(我知道私募不能公开募集,实话实说,别点我炮啊)。其余的比如雪球比较不错,微博应该也可以。大A股大期货的高手在民间还是很多的,有时被拍拍砖是件好事。你看我这么写知乎,没准能帮上一些人,自己也梳理梳理,一举俩得对不对。别跟我说我在软文营销,我就压根不相信私募这东西在线上是个销售场景。
其他的:好买基金网、私募排排网这些,早挂最好。期货有个实战排行的网站,七禾网很推荐,里面有大量的高手访谈。和券商期货公司发的产品,会在他们的资管名单里出现,没事去看看排名。还想提提朋友圈,确实做这行一定时间后,朋友圈里全都是同行,水平高的越来越多,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天下大事看朋友圈比新闻快多了),也更需要筛选和自身思考。
总结:这一个阶段是所有草根私募基金经理可能都会经历过的快乐心酸路,确实对于某些有天赋和实力(有位80后私募大大佬如今管理百亿,起初路演时靠背代码吸引人),有经验和资源(券商系确实比纯草根要多一些优势),但我认为,事在人为。这事情,除了公平,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其实也就是最大的公平。所以,其实私募这事,和其他实业一样,踏实做事是最重要的。一起加油。第二个阶段:发展红利阶段很抱歉的说,我没到这个阶段(我自认为是2亿到10亿),所以我的任何想法意义也不大,也确实没多想。但我还是多说俩句:
哲学:上个阶段务实的多,这个阶段可能就需要一些更大的东西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我发现小私募路演都做策略说明,大私募路演很多讲哲学,身份也不一样了。所以说呢,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这话也没错,毕竟自己实打实的东西,到后来没准就会高大上。但这也引申到一点,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不能否认的是某些价值观就是到不了这一个层次,不多说了遭人恨。市场方面:这个阶段的私募产品,各个三方的代销,通道的主打和白名单已经是常态了,可能更多的是根据市场整体情况,宏观氛围决定的吧。我有个小猜想就是大盘正在5000点向上疯狂冲击时比大盘在2000点徘徊不前时,是不是发产品做募集要容易的多。既然这样反市场周期的募集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好了就这么多吧这个阶段挤不出来了。有点困了准备回笼觉,最后献出自己酸文一首,给同在私募行业的童鞋们共勉,辛酸苦辣,任由后人空牢骚。
识金石Family实时把握监管政策变化与合规要求,除帮助私募管理人高效完成公司注册、管理人登记、基金备案、会员申请等基础服务外,更能从业务角度出发为其进行产品架构设计、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等一体化服务,让私募摆脱繁琐的备案事务,化繁为简,专注投研。
2.定期产品数据更新,每月(5000万以上),每季度(全部),每年度(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