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峪关市立足“城市大农村小”基本市情,充分利用城乡融合起步早、城乡一体开云 开云体育化水平高的便利条件和良好基础,不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多措并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嘉峪关市17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887.87万元。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为全市乡村振兴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自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嘉峪关市始终高度重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发展,积极引导全市基层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
全市17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出六种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大家普享改革红利。
农产品对接销售带动型。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化“双促双增”精准帮扶行动、做好农产品对接销售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市帮扶单位和企业采购帮扶村及所在镇域内蔬菜、水果、畜禽肉蛋等农产品,4年来,农产品对接销售额累计突破2000万元。
旅游项目带动型。黄草营村依托乡村旅游示范点项目,提升改造乡村旅游风貌;流转农户承包土地建设百亩花海景观,流转7户宅基地后院修建明清风格仿古建筑;组织妇女发展非遗文化锅盔美食产业,建设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区,引导农户“打旅游牌、吃旅游饭”。
“项目带动+多元合作”型。新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农户承包土地500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综合项目,种植土豆、辣椒、娃娃菜、西蓝花等时令蔬菜,年产值可达250万元,带动农户季节性务工3000余人次。
资产资源盘活型。横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10户闲置农宅,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将闲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公司共同参股的合作方式开展线上推广运营,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带动横沟村及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集体资产出租型。塔湾村依托省级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实施西蒙塔尔肉牛养殖场项目,修建养殖场1座,计入村集体固定资产。村集体将养殖场租赁给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租金,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型。塔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5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及食品加工作坊,并申请“娘母子味道”品牌商标,发展本地烧壳子、锅盔、杏子罐头等特色商品,实现收益1.3万元。根据不同销售渠道设计多种特色包装,利用帮扶单位销售农特产品,借助自媒体打造“村官梅子”“一个女汉子的乡村小道”等抖音账号开展产品推广。
同时,嘉峪关市组织农户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促使乡亲们向“产业工人”转变。
随着全市“产改”不断深入及巩固提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也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2022年河口村、嘉峪关村、新城村在开展新型集体经济示范村建设中,积极引导村集体强化自身“造血”功能,使试点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加。
在此基础上,嘉峪关市还将3个试点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的承接主体,不断提升村集体项目承接能力。
河口村按照“优质资源+实体项目+美丽乡村”招商模式,积极推进时代方舟旅游公司“时代方舟旅游度假乐园”项目,建成集主题活动、餐饮民宿、休闲采摘、认种基地、农事体验、亲子互动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22年,河口村集体收入52.02万元。
嘉峪关村创建“旅游+产业”区域开发整体布局,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整村发展方向,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摄影写生等沉浸式农业旅游项目。配套发展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产品、非遗传承等文旅产业,通过“接一跨二连三”的产业融合模式带动农业提质增效、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嘉峪关村集体收入46.48万元。
新城村提高土地流转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一社一块田”“一村一块田”,引导村集体有效嵌入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2022年,新城村集体收入330.4万元。
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嘉峪关市通开云 开云体育过四项举措加强“产改”保障,并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效纳入乡村振兴重点督查内容,并列入镇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强基层组织。结合村“两委”换届,改选17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和理事长,完成赋码登记变更工作。
保障资金投入。2021年,支持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项目22个,投入资金5154万元;2022年,支持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中央、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15个,投入资金3235万元,全面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和承接涉农项目的综合实力。
严格监督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定期代理记账,实现“三资”监管平台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数据准确,确保农村“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张芳)